推荐十部伊朗电影佳作!

推荐十部伊朗电影佳作!

法哈蒂的镜头始终游移于公共空间与私密领域的交界,让观众在窥探与共情的张力中,目睹文明社会的脆弱假面如何被一场偶然的暴力彻底撕裂。

奥斯卡奖的加冕,标志着伊朗电影从“东方奇观”晋升为普世人性的代言者。

2. 《黑板》(تخته سیاه: خانه,2000)

导演:莎米拉·玛克玛尔巴夫

主演:Said Mohamadi、巴赫曼·戈巴迪

奖项:第53届戛纳电影节评审会奖

玛克玛尔巴夫家族以惊人的早慧与野性,重塑了战争叙事的语法。

影片中,一群库尔德教师背着黑板在战火纷飞的山区流浪,试图将知识贩卖给目不识丁的难民。

黑板既是文明的图腾,也是求生的负累——它被拆解为担架、盾牌乃至棺材,最终在荒诞的生存逻辑中沦为无用的符号。

导演以近乎人类学的视角凝视战争中的失语者,用寓言体的结构消解了宏大历史的权威叙事。

影片中那个背着黑板攀爬绝壁的男孩,成为整个后革命时代伊朗知识分子命运的残酷隐喻。

3. 《越位》(آفساید,2006)

导演:贾法·帕纳西

主演:非职业演员集体出演

奖项:第5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

帕纳西以足球为棱镜,折射出伊朗社会的性别政治困境。

六名女扮男装的少女因试图潜入球场观看比赛被捕,被迫在临时监禁处等待命运裁决。

导演用轻喜剧的糖衣包裹苦涩的现实内核:铁丝网内外,男性警察的笨拙拘谨与少女们的狡黠反抗构成荒诞对峙

而远处球场的欢呼声始终作为缺席的在场者,嘲讽着权力对身体的规训。

这部被伊朗政府禁映的作品,却因其对禁忌的温柔挑衅,成为全球影坛声援伊朗女性平权的文化符号。

4. 《乌龟也会飞》(لاکپشتها هم پرواز میکنند,2004)

导演:巴赫曼·戈巴迪

主演:索兰·伊克巴尔、希尔凡·哈什米安

奖项:第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奖特别提及、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贝壳奖

戈巴迪以库尔德儿童的苦难为棱镜,折射出战争机器的嗜血本质。

美伊边境的难民营里,绰号“卫星”的少年带领孤儿们拆卸地雷换取生存,他们用废铁铸造的飞行器图腾,与天空中呼啸而过的美军战机构成荒诞对位。

导演启用库尔德难民儿童本色出演,让镜头成为蘸着血泪的纪录之笔

女孩阿加因排雷失去双臂,用残肢拥抱婴儿的镜头,将战争的野蛮与生命的韧性同时推向极致。

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乌龟意象——背负家园缓慢爬行的生物,在导弹划过的夜空下仰望星辰——成为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终极隐喻。

柏林电影节评委会称其“用诗意的残忍改写了战争电影的语法”

5. 《天堂的颜色》(رنگ خدا,1999)

导演:马基德·马基迪

主演:侯赛因·马哈古

奖项:第23届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最佳影片

马基迪用盲童穆罕默德的指尖,触摸神性与人性的永恒博弈。

八岁的失明男孩被父亲遗弃在宗教学校,却在自然的怀抱中重新发现世界的温度。

导演以印象派油画般的光影,将听觉与触觉转化为银幕上流淌的诗篇

溪水漫过脚踝的震颤、风吹麦浪的私语、父亲掌心的冰冷与滚烫……

影片结尾那场暴雨中的拯救,既是对宗教宿命论的反叛,也是对生命尊严的终极礼赞。

蒙特利尔评委称其为“献给全人类的情书”,而侯赛因·马哈古的表演,则让观者相信盲童的眼睛里藏着整个宇宙的星光。

6. 《出租车》(تاکسی,2015)

导演:贾法·帕纳西

主演:贾法·帕纳西(本色出演)

奖项: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

在这部伪纪录片中,帕纳西将自己化作德黑兰的“现代荷马”,驾驶黄色出租车穿行于喧闹街市。

行车记录仪的镜头如同上帝的窥视孔,记录下女教师、盗版贩、受伤夫妇等乘客的生存寓言

一盆金鱼在颠簸中摇曳,象征着艺术在高压体制下的脆弱与顽强;临终老妇坚持要去公园埋藏“秘密”,则让车厢成为传递自由火种的诺亚方舟。

导演以戏谑解构监控,用即兴对话刺破审查铁幕,最终让这辆移动的摄影棚碾压过所有创作禁忌。

7. 《樱桃的滋味》(طعم گیلاس,1997)

导演:阿巴斯·基亚罗斯塔米

主演:赫马雍·厄沙迪、阿卜杜拉曼·巴赫里

奖项:第5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

阿巴斯用存在主义的铁锹,在荒芜山坡上挖掘生命的终极意义。

一心求死的中年男人驱车寻找埋葬自己的帮手,却在与士兵、神学生、标本制作师的对话中,逐渐触摸到樱桃核里包裹的生机。

影片以极简主义构图构建哲学迷宫:蜿蜒山道隐喻西西弗斯的命运,汽车后视镜里不断后退的风景恰似记忆的残片。

当暴雨冲刷黄土,男人躺在自掘坟墓中凝望电闪雷鸣,这个被后世无数次解读的开放式结局,让生与死的辩证在樱桃的酸甜中抵达永恒。

伊朗电影首获金棕榈,标志着东方诗性电影美学的巅峰。

8. 《何处是我朋友的家》(خانه دوست کجاست؟,1987)

导演:阿巴斯·基亚罗斯塔米

主演:巴比克·艾哈迈德普尔、艾哈迈德·艾哈迈德普尔

奖项:第42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铜豹奖

新浪潮开山之作中,阿巴斯让一个孩子的执拗照亮成人世界的荒诞。

小学生艾哈迈德为归还同桌的作业本,独自穿越险峻山岭寻找朋友的家。风中的门扉、月下的山路、老人絮叨的谚语,共同编织成存在主义的寓言网络。

导演用重复出现的门窗框取景,暗示规训社会对童真的囚禁;而孩子最终塞进作业本的那朵小花,则成为对抗冷漠世界的温柔革命。

这部成本仅7000美元的作品,以其纯真之力叩开了伊朗电影通往世界艺术圣殿的大门。

9. 《小鞋子》(بچه های آسمان,1997)

导演:马基德·马基迪

主演:阿米尔·法罗克·哈什米安、巴哈尔·塞迪琪

奖项:第21届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最佳影片

马基迪用一双破旧球鞋丈量贫富鸿沟,让兄妹俩的接力奔跑化作献给底层尊严的赞美诗。

阿里不慎丢失妹妹的鞋子,两人不得不在街巷间进行秘密的“换鞋仪式”:哥哥的球鞋带着妹妹的体温,妹妹的凉鞋盛满哥哥的愧疚。

导演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笔触,将排水沟里的浮萍、巷弄间的穿堂风都拍摄得如波斯细密画般精致。

当男孩在马拉松赛中拼命争夺季军(只为赢得一双新鞋),磨破的脚趾浸染在喷泉水中的时刻,贫穷的苦涩与孩童的纯真在泪水中酿成蜜糖。

10. 《一次别离》(جدایی نادر از سیمین,2011)

导演:阿斯哈·法哈蒂

主演:佩曼·莫阿迪、蕾拉·哈塔米

奖项: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、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

法哈蒂用离婚诉讼的解剖刀,剖开了整个伊朗社会的神经丛。

中产夫妻西敏与纳德的分离诉讼,因护工流产指控演变成阶层、信仰与道德的连环审判。

导演通过17个长镜头法庭戏,让观众成为道德陪审团成员:古兰经是否说谎?胎儿死亡真相究竟如何?每个角色都在善意与私欲的钢丝上摇摇欲坠。

当最终镜头定格在法院走廊的玻璃窗前,两个阶层的家庭在沉默中对视,那堵看不见的墙既是伊朗的缩影,也是全人类的精神困境。

奥斯卡与金熊奖的双重加冕,证明这部电影击中了文明社会的集体痛点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📚 相关推荐

世界杯场外走红抢风头 克罗地亚女星内裤夹手机
台式电脑怎么开机按哪个键 台式电脑开机按哪个键方法【详解】
吴京,总票房300亿!国内影史票房第一人
刀塔传奇巫妖属性详解及培养攻略
什么是数据库的嵌套语句
大阪电电城游玩攻略简介,大阪电电城门票/地址/图片/开放时间/照片/门票价格【携程攻略】